|
2000年以來的17年間,日本有15人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難道我們與日本的差距真的在科研本身?Too young,Too simple! 近年來,我國增加了相當大的投入在科學研究方面,在國際科技期刊發(fā)表論文數(shù)量其實已遠超日本。
: ~+ j. b; X/ H6 T. \問題的關鍵是:我國配置科研資源、評價科研成果有著很強的行政色彩,科研經(jīng)費存在大量浪費,大量論文為應付考核、評價、晉升而發(fā)表,缺少應有的創(chuàng)新價值。“中國社會學平臺”今日推薦陳傳席先生的文章《不要培養(yǎng)人格低下的知識分子》,或許會給我們一定的啟示意義。3 ?5 H, U: L) ?0 Q9 m( a
5 @6 l9 g7 F# ~
諾貝爾獎獲得者李遠哲: M* [, d! H7 V( M8 U6 [+ n
1986年至1987年,我在美國一所大學任研究員,在一次華人聚會上,忽然有幾個人跑到我面前,熱烈地向我祝賀。我吃了一驚,他們也馬上停下來,“你是……”原來他們弄錯了。交談中才知道,當時有一位華人獲諾貝爾科學獎,大概叫李遠哲,長得很像我,“長相,年齡,氣質(zhì),風度……啊,他比你個頭還是稍矮一點。不過,太像了。”他們都是臺灣人,在美國工作或留學,剛從廣播中聽到李遠哲獲諾貝爾獎的消息,而且李遠哲也正在這個城市,他自己也是聽別人告訴他自己獲諾貝爾獎的消息,后來又在廣播中得到證實了的。
' \& l$ [2 H1 u( K8 |0 A$ [8 r原來,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得主事先一點也不知道。既不要自己像乞丐似地把自己科研成果一一上報,也不要填表,更不要自己吹自己的成果有什么獨創(chuàng)和高明,更不存在拉關系、開后門等等,而是由有關專家提出推薦,且不通知科學家本人,再由權威專家評判,評判后,發(fā)布消息,所以得主往往事先一點不知道。消息發(fā)布后,大家向得主祝賀,得主當然也很高興,更十分光榮。
! {+ N. Y, Q+ R7 v' M, F3 e* r' X但如果要科學家自己上報、求獎,求人為自己發(fā)放諾貝爾獎,而且必須自吹自己的成果如何高明,同時還得貶低別人(同行)的成果,又是填表,又是上報,又是審核,等等,那么,這位科學家還高貴嗎?人格還高尚嗎?他還有時間和心情去從事研究嗎?4 a5 P8 T: j- B! E9 ~
5 V0 \, i* W' B) y9 n
陳傳席,還真與李遠哲有一點神似
) A5 w' q7 l/ c, U/ Y; [! p7 k諾貝爾的妻子是被一位數(shù)學家奪走的,諾貝爾為此十分傷心,所以,諾貝爾獎中不設數(shù)學獎。后來,國際某組織設立了世界數(shù)學獎(我忘記了具體名稱),相當于諾貝爾獎。上次得主是一位俄羅斯數(shù)學家,這位數(shù)學家埋頭數(shù)學研究,功力極深,但從不發(fā)表論文。如果在中國,他肯定不會被聘為大學教授,但俄羅斯一位大學校長還是聘請他為教授。這位數(shù)學家只把自己的研究結果掛在自己的電腦網(wǎng)上,絕對沒有向任何刊物投稿,他認為投稿有辱他的人格,他在自己研究成果前寫下一句話:“就是這樣的。”結果被國際權威機構評為國際最高數(shù)學獎。全世界轟動,他也無動于衷,繼續(xù)過自己平淡而緊張的研究生活。通知他去領獎,他一笑置之,拒絕去領獎。他的生活并不富裕,但有教授工資,能維持生存和研究也就夠了。( P5 l: {1 \( u7 t
每一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高尚人格和骨氣,但不可能完全如此。比如當官的,下級必須服從上級,而且官員禮賢下士時,面對群眾、賢士,他應該表現(xiàn)出“處下”的風度,絕不可高傲。此外,為了鞏固和提高自己的地位,也不得不(略去);又比如一個乞丐向人乞討,他必須低下……
) V3 H4 r5 }) _, n4 j* W但知識分子必須有獨立人格、高尚的人品,特別是骨氣。
1 A& v4 z$ U& U4 ^. f. V 社會也應該尊重和維護知識分子的獨立人格和高尚人品,至少不能培養(yǎng)知識分子的“低下人格”,而現(xiàn)在很多規(guī)定就是培養(yǎng)人的低下人格。比如評獎,先發(fā)通知,叫人去看通知,然后按通知規(guī)定,把自己的著作或畫集上交,再填寫表格,自己認為自己的作品能得幾等獎,并講出自己作品的優(yōu)點,比別人作品強在哪里。一個知識分子,自己拿自己的作品去求獎,自己講自己作品如何好,而且還必須貶低同行其他人的作品,這人品就不會太高,還能有什么格調(diào)呢?但不求獎也不行,因為每年都有大量著作、畫集出版,評職稱、評工作、入?yún)f(xié)會,都要得獎作品才算數(shù)。8 R0 p, {9 g* I
這還不算,評獎時還要活動,打聽好誰當評委,好一一登門拜訪打招呼,是否送禮就不得而知了。一位朋友告訴我,他在某市辦一個書法展,原定好請一位名人出來講講話并剪彩,名人也答應“肯定來”,但到展覽前一天,名人告訴他:“不行了,有緊急事。我的作品要參加評××××獎,這幾天正要評,我得去活動活動。”“去活動就有希望,不去準沒戲!”他去活動了一個多星期,果然獎評到了。! |- W1 w1 f4 K1 u
爭著當評委,誰有權誰當評委主任、副主任,再由他挑選幾個和自己合得來的評委。評獎討論時,首先把自己的作品評上高獎,再評幾個關系戶,或自己朋友的學生…… l2 b- b- U( @$ U7 C7 F3 q1 O
真斯文掃地矣!& Y- K2 L3 U: o& w
我建議,以后評獎也像評諾貝爾獎一樣,由有關部門找一批權威專家參與,由權威專家推薦,再評比。如果權威專家自己的作品也被另外權威推薦,那么評到他的作品時,作者必須回避。評好之后,再公布。這樣可以少折騰作者,不要讓他們?yōu)樵u獎到處兜售自己,到處拉關系,長此以往,知識分子人格降低而不自知,還以為是應該的。其實,每年出書出畫冊很多,但真正好的著作是十分少的,大家一提就知道的。現(xiàn)在,好書評不上獎,十分惡劣低下的書反而能評上獎,問題就出在人格高尚的人不愿降低自己的人格去求人求獎,而人格低下的人本來寫不出好書、畫不出好畫,便到處求人拉關系,或者自己有權,獎便評到自己頭上,不是評獎,而是評關系、評權勢。3 q! U* j% t7 e/ n0 I: V6 `
知識分子是社會精英、人群的典范,他們?nèi)烁竦母呦聸Q定社會素質(zhì)的高下。所以我希望不要培養(yǎng)人格低下的知識分子和文化人。要培養(yǎng)他們高尚的人品和人格,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捧著自己的作品求人為之評一個獎,這人格還不低下嗎?$ E' p- _9 }2 e! `8 J+ f
明代朱元璋就是培養(yǎng)知識分子人格低下的一個皇帝,歷來“刑不上大夫”,而朱元璋對具有高尚人格的知識分子,或拍頰,或逮捕,或腰斬,或侮辱后殺頭,重用的都是那些俯首貼耳、人格低下的人。從明初始,知識分子的人格集體降低,直到五四運動,知識分子的人格才上升起來,到1957年“反右”,知識分子已無人格可言。; z- F5 H5 a- N! K9 ?- f7 P7 s4 R' }
知識分子人格低下,整個社會人的素質(zhì)必集體降低,中國人的素質(zhì)之低早該注意了。我們不希望再培養(yǎng)人格低下的知識分子,因而在細節(jié)操作上都應該注意。/ f. @3 C$ b) I- G
5 G$ U3 T1 e$ L% \) _$ N( 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