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工業4.0轉型的企業從產品研發、生產工程技術、制造、營銷銷售和售后服務等方面的新玩法正在改變著制造業的版圖和人類的生活方式。 1.傳統的營銷和銷售模式失靈了,精準的個性化營銷和銷售成為主流 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引起的知識和信息的泛在化徹底改變了消費者和制造商的關系,以前由于信息的不對稱,企業通過廣告營銷塑造產品形象,然后消費者被動接受的模式將被徹底顛覆。傳統媒體單向的大規模轟炸的傳播途徑坍塌了,精準的新媒體營銷和自媒體成為傳播的主流,微信、Facebook成為有力的媒體。消費者變得越來越專業且個性鮮明。個性化需求成為主流,消費者正在主導自己的生活之錨,他們掌握廣泛的信息,生產滿足他們衣食住行需求的產品是商家的基本生存能力,而能夠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才是企業的關鍵成功要素。社交網絡、歷史交易數據、客戶的評價和反饋等信息,以及客戶的各方面的海量信息給大數據技術提供豐富的材料,大數據分析技術和社交媒體可以幫助企業進行精準的個性化營銷和銷售。 ![]() 2.如果不轉型,我們很快就會回到“石器時代” 隨著技術創新速度的加快,各個工程學科知識的模型化的速度越來越快,模型越來越完善,跨越學科的綜合模型也在快速發展。模塊化、參數化使得開發一個產品的速度越來越快。此外,工業4.0時代產品內嵌各種傳感器,能夠時刻收集信息并傳遞給企業,企業就可以依據客戶的反饋以及產品的使用情況,進行快速迭代。以用戶數據為基礎,基于數字化模型的產品創新能力,再加上智能柔性化、模塊化制造的能力,以及基于數據驅動的價值鏈整合能力,這樣的數據飛輪一旦啟動,將會越來越快,創新的成本變得越來越低。以前汽車升級一代產品需要6~8年,現在汽車的車型每年都有新款發布。各種產品的迭代速度都在加快,如果我們不能快速啟動工業4.0轉型,幾年后我們的產品就會大大落后轉型企業,產品還沒有量產就已經過時。我們很難追得上被競爭對手寵壞的客戶的口味。即使我們像過去一樣在汽車產業的價值鏈中分一杯羹,也需要數字化協同開發和協同制造的能力,否則我們只能出局。 3.智能化是企業轉型的加速器 產品智能化能夠讓產品搭載更強悍的軟件,充分發揮產品硬件部分的功能,增加產品的價值。智能化的產品可以依據客戶的需求個性化配置產品的功能,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以及在一定域內的需求。對企業更有意義的一點是,智能化的產品可以讓企業實時掌握用戶的詳細數據,充分了解客戶使用產品的情況,了解客戶說不出來的需求以及產品的缺陷,為產品的創新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撐。 4. 自適應的智能化的制造體系是轉型成功的基石 基于物聯網的模塊化、參數化的智能制造體系,是企業數據驅動經營模式的中樞。大規模定制化產品的生產必須要有敏捷的供應鏈和高適應性的智能化制造體系作為支撐。從工業3.0的自動化制造體系升級成工業4.0的智能化制造體系,需要人、設備、物料、工裝工具都能夠相互聯網,并依據模塊化、參數化的制造工藝,生產個性化的訂單。這樣的制造體系也是對制造工程技術的支撐。現在的虛擬制造技術,可以通過模擬仿真快速驗證工廠布局、物流、制造工藝參數、人、工具的匹配性,裝配工藝等制造要素的配置和運營,讓定制化的產品即使一次只做一件,也可以做到零缺陷。 ![]() 5. 專家型公司將成為價值鏈上的明珠 工業4.0時代,價值鏈的整合程度將越來越深,企業的邊界將越來越模糊,掌握某個技術、制造等領域的專家型公司的價值將會凸顯出來。將來的產品設計、市場研究、制造、服務都有可能由專業型公司分擔,整個價值鏈在更加廣闊的領域內高效運行,快速地動態整合。企業如何快速積累自己在某個或某些專業領域的知識資產并轉化為專業能力呢?成為專家型公司是一個絕對正確的戰略選擇。 6. 產品服務及時化是大勢所趨 現在產品的功能越來越多地由產品的軟件決定,尤其是智能產品,如數控設備、智能手機、汽車等。智能產品的運營,需要專業的服務來保證效率。客戶購買產品的目的是使用產品的功能,設備、裝備、產品的專業性越來越強,復雜程度越來越高。為了讓設備高效率、安全運行,專業的基于設備的服務價值越來越突出。英國的航空發動機廠商羅爾斯羅伊斯公司2015年服務利潤占比超過60%。在美國制造業中,制造服務業的收入占比55%。制造商以后的業務模式不得不增加專業的服務業務,協助客戶用好他們的產品。服務業務是一個利潤豐厚的業務,由于物聯網和云技術的發展,制造商可以用非常低的成本做到遠程精準的服務。 我們過去從來沒有想過租車比買車更方便、更便宜、更體面。世界上最大的酒店是沒有一間房間的Airbnb,世界上最大的出租車公司是沒有一輛車的UBER。現在企業的生產設備,用的軟件都有按服務量計費的業務模式。企業如何在工業4.0時代快速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競爭優勢轉化為服務將是一大挑戰。 總之,工業4.0是又一次深刻的工業革命,其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影響程度要超過前三次的工業革命。作為制造業的投資者、從業者要把握這個機遇,應對這一技術引起的產業革命的挑戰。把握未來的命運就在我們自己快速準確的行動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