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科技圈里“一個熱點最多不過火兩年”的規律(筆者自己總結的),這樣的事情完全在意料之中。更何況,筆者早就對無人機這個名字有點意見了。 作為半個軍迷,最早聽說無人機這個詞是從美軍的“捕食者”、“全球鷹”這些無人作戰飛機(UCAV)上。美軍為什么使用它們,主要有兩大原因:滯空時間長(可達24小時)、減少人員傷亡。如果要從美軍基地飛到伊拉克之類的地方執行偵查或者攻擊任務,用傳統飛機不是不行,但是事倍功半。說個簡單的例子,飛行員是要吃喝拉撒的,是會疲勞的,你讓他在天上穿著尿不濕持續24小時工作,估計回來就要辭職了。而使用無人作戰飛機一下子就把這事情變得簡單了。 再看看這兩年科技圈里熱炒的無人機,價格幾百到幾千元不等,滯空時間也就十幾二十分鐘,有很多型號無線控制距離只有幾十米,載重量極。軒幼约猴w起來就不錯了);至于可靠性嘛,前面提到的電影《隧道》里面的炸機就充分說明了問題。這個產品品類充其量也就是“玩具”,起個無人機的名字估計就是想讓人產生對美軍高科技無人機的聯想,但是這孱弱的性能稱其為“無人機”真是有些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感覺。 其實它們的原型其實很多年前就有了,被叫做“多軸旋翼機”,在劇組航拍等領域已經使用了很多年了。與現在的“無人機”相比,劇組所用的多軸旋翼機體積要大好幾倍,價格起碼要十幾萬,可以載著專業攝像機在天上飛個幾十分鐘;由于搭載的設備價格不菲,所以這些機子的可靠性要求還是挺高的。 有些無人機廠商在開發布會時往往會引用調研機構的話說無人機有著廣闊的前景,在航拍市場、農林植保市場、安防市場與電力巡檢市場等等領域有著幾百億的市場潛力。然而這些都是2B的領域,客戶們不一定像玩具買家那樣對價格敏感,但是對可靠性要求更高,如果動不動就像《隧道》那樣掉鏈子可不行。說白了這些廠商其實是在套用前面所講的大型“多軸旋翼機”的市場數據,搞了個移花接木,把玩具嫁接到了商用設備上。 其實這幾年像“無人機”這樣瞎起名字吸引眼球的東西很多,諸如掃地機器人、智能情人之類,以為搞個自己覺得高大上的新名字就能異軍突起。這個美好的愿望顯然是不會成真的。
3.jpg (71.59 KB, 下載次數: 131)
下載附件
2017-1-11 16:16 上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