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功成名就的機械專家、老總,他們大都是從基層一步一步做起。 以前公司的領導,他是車工出身,當過描圖員,在描圖過程中學習了各專業知識,他沒上過大學,卻管理七、八十人大學畢業的工程師。各專業圖紙由他總審、把關。他可以根據功率轉速可以拍出軸的直徑,與計算值差不多少。這就是經驗,是在無數次實踐的基礎上積累下來的財富。
當今設計有現代設計理論和方法,有高速運轉的計算機,有先進的計算軟件,是否就可以不用實踐,由電腦來創造?要打好基礎理論的功底,同時不要忽視實踐環節,F在大學工科實習環節學時似乎不少,實際有效利用率很低。工廠轉制實習很難安排,企業考慮自身的生產任務和安全,生產實習變成參觀,畢業實習名存實亡。4年下來仍缺乏結構意識,更不會動手了。教育改革了,這一點不及老大學畢業生。過去5年制的工科,實習達半年之久,金工實習、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學生分配到班組,同師傅一起工作,在工作中接觸了工人,了解了社會,學到了書本中沒有的知識。所以老大學生畢業后很頂用。
畢業后的見習期很重要,是難得的實習機會,因它更具體化,貼近專業,決定一生。但一些學生不適應,感到無事做,沒意思,想起了考研或跳槽。見,就是多看,看遍全廠的工藝流程,看熟單體設備的結構及工作原理等。習,就是干,在班組與工人一起倒班,從事運轉和維修,每天注意總結,看圖紙積累資料。為以后新任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發展的道路千萬不要從校門到校門,從校門到院所門。既然如此,要找機會到現場來補充實踐缺乏的不足。書本、手冊、圖冊是實踐總結出來的,但很多東西這里查不到,到實踐中去找答案吧!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