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互聯網裁員潮愈演愈烈。某公司傳裁員、然后公司辟謠不斷,這幾乎成了一種常態與慣例。 今年初滴滴傳出大規模裁員,不久前傳出貝貝網裁員10分鐘走一個,后來有華為清理34歲以上員工的消息,日前消息曝出魅族裁員幅度達25%,估計超1000人。從去年開始,樂視、蘑菇街、奇虎360、滴滴、暴風魔鏡等公司相繼傳出裁員消息,“被優化掉了”也成了互聯網公司不少離職員工自嘲的一個熱詞。2016年有機構公布一組調查數據顯示,有46.34%的創業者表示今年進行了規模不等的裁員。在接受調查的328家創業公司中,有20家出現了50%以上的裁員。 事實上我們發現,互聯網裁員潮頻現甚至要高于其他行業領域,最直接的原因是員工成本過高,市場風口與行業走向變化太快。根據去年某招聘平臺曝出來的知名互聯網公司平均薪資顯示,人均普遍在兩三萬,稍微資深的技術與產品人才4~5萬的也不在少數,當然,這還未計算股權激勵部分,而后者對于部分員工而言則是大頭。 拉勾網的數據顯示,2016年各行業薪資依然在持續上漲,技術和產品分別是以8.4%與6.9%的增長率處于上漲頂層。這對于創業公司尤其是需要大量燒錢拼市場的獨角獸公司而言,員工成本事實上是一筆很大的成本開支。從電商、O2O、智能硬件、網約車、VR、共享單車、直播等各種風口發展的過程中,各大公司都在拼盡全力快速融資燒錢迅速擴大規模,在短短一兩年搶占頭部陣營賽道,從A輪沖到D輪然后上市,企業員工跟隨公司的當下的勢頭與融資額一榮俱榮,一旦勢頭下滑則職業生涯迅速滑坡。 許多創業公司在創業啟動階段,需要大量各方面的人才來快速推進占有市場份額以及獲取高額融資,等到發展到足夠大的體量,而市場完全成熟穩定下來之后,既有的大量人力崗位會逐步產生冗余,因此需要開始淘汰。資本是另一種春藥,延緩了企業在商業模式上問題的解決,依賴資本驅動的公司發展到后期裁員就成了一種順理成章的過程。 另外,通過更低的成本獲取流量,更快的速度獲取用戶的流量思維事實上對于創業者來說越來越難,在當前互聯網市場中已經逐漸不適用了。在互聯網行業,每一個領域只能容納一到兩個玩家,從2015到2016,倒閉的創業公司已經越來越多。隨著市場走向飽和利潤下滑,燒過的錢需要通過通過裁員來清理冗余,增進效率并壓縮成本就成了一種常態,降薪裁員就成為一種必然。更為主要的是,互聯網行業的泡沫也體現在人才本身,據說有些培訓班幾個月就能夠培訓出一批又一批的程序員。 事實上,在互聯網內部,由于內部競爭機制以及要與競爭對手拼進度,存在著諸多為了推進某一新項目或短期應急的需求而多出來的冗余崗位,許多在職員工的能力與價值,也不能支撐其薪水的價格。另一方面,隨著移動互聯網發展到今天,早期人才供不應求的現狀已經打破并且在走向飽和,市場上無論工程師與資深技術專家,產品經理,運營都足夠多,甚至一些傳統行業的銷售與媒體記者都轉行到互聯網公司做市場或商務與市場傳播,行業人才逐漸飽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