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是數字化轉型中最為迫切的一個行業。在現在這個時間節點上,世界上的幾個大國不約而同提出制造業升級,就是因為全球制造業的格局正在重構,而制造業的強弱也決定著國家未來的競爭力。中國在過去的二三十年大力發展制造業之后,已經成為制造業的大國,但離制造業的強國還很遠。 智能制造是一次彎道超車的機會,就在大家都峁足了勁向制造業升級發力的時候,如何回歸初心、不要跑偏?曾經的數字化過程中趟過哪些坑?科技企業在扮演技術推動者的角色同時,如何引導并輔助制造企業選擇正確的升級路徑? 近日,一場“創新雙態IT、探路智能制造”的論壇舉行,這次論壇由聯想發起,邀請了業界的專家與來自制造業的CIO、CTO一起探討智能制造。 毫無疑問,CIO和CTO在企業里的重要性越來越高。幾乎所有企業都認識到技術對于競爭力的決定性作用。但與此同時,也要預防另外一個誤區:一股腦地采用最先進的技術和設備,而不清楚升級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智能制造領域知名專家朱鐸先講到一個他自己親歷的故事:他在去德國參觀交流的時候發現,德國的工業4.0戰略里面,第一個就是領先的供應商策略。在德國人看來,通過工業4.0戰略向全球推廣這種模式非常重要。KUKA的機器人、西門子的PDM等最好的工業裝備都來自于德國,把這些裝備推向全球,特別是中國這樣在制造業有著迫切轉型需求的國家是很大的市場機會。這是站在德國的角度而言的工業4.0戰略,德國人稱這是他們的Big Marketing,是非常大的營銷策略。 但朱鐸先提醒中國制造企業:站在中國企業的角度來看,這可能是個坑,千萬不要被帶到溝里去。“用機器換人,換了幾年之后你會發現,車間里頭都是大量的國外裝備,反而中國人沒有工作機會了。”作為智能制造專家,朱鐸先這幾年遇到很多企業把智能制造理解為自動化、機器替代人,使企業透支了大量的財力,但收益并不大。我們看到的另外一種現象是,前幾年隨著云計算熱起來,很多企業就認為上云是大勢所趨,不上云就落后了,然后也一股腦地就把自己的IT系統遷移到云上去,不考慮自己的情況是否適合。結果在實際應用中遇到了大量的問題,影響到業務的穩定發展。 中國的“制造2025”中有這樣一句話:“以提質增效為中心,以兩化深入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朱鐸先認為在這句話中,智能制造是方向,不是目標;兩化融合是主線、是手段;提質增效是根本目的,實現這個目的才能提升企業的競爭力。所以,在做任何決策的時候,都要考慮這么做,是否能夠提質增效,而不是盲目跟風。 因此,朱鐸先提醒制造企業,一定要記得“三不”原則: 1、不要在落后的工藝上搞自動化。如果工藝不完善,沒有進行優化就開始搞自動化,那么等于是在向相反的方向上使力。 2不要在落后的管理上搞信息化。如果一個企業的管理流程沒有梳理,混亂而粗放,搞信息化也沒有用。一定要先對管理進行優化、提升,再配合以信息化手段。 3、不要在不具備數字化、網絡化的基礎上搞智能化。如果沒有數字化、網絡化的基礎,智能化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 此外,朱鐸先認為在制造業升級、數字化轉型的大潮中,所有人都要提高對“自主可控”重要性的認識。大量的設備數據、企業數據如果放到國外的平臺上,等于是數據在“裸奔”,不要說央企、國企、大型企業,即便是中小企業的數據,只要擁有這些數據就能分析出中國經濟發展趨勢。“如果對你的經濟分析清楚了,單點攻擊就會引起一個連鎖反應。自主可控是數字化轉型中所有企業都要重視的一個問題。” 經過上面這一大段分析,你會發現制造業升級的本質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管理理念。盲目跟風容易發生在對新技術的過度追求上。智能制造的結果是要降本、提質、增效,而不是盲目上馬一堆機器人和新設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