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獲悉,4月18日23時11分,由該校學生微納衛星團隊自主研發的第二顆衛星“紫丁香一號”和參與國際QB50工程的其它27顆立方體衛星一起,作為定期運往國際空間站的貨物,裝載在“天鵝座”貨運飛船“約翰·格倫”號中,發射進入太空。
+ _0 ?2 {1 K5 {4 a+ |% a, _ ?( o
QQ截圖20170419210714.png (248.25 KB, 下載次數: 186)
下載附件
2017-4-19 21:09 上傳
5 j9 | V( ^6 W- U: r, H8 q
“紫丁香一號”是哈工大學生自主研發的科學試驗立方體衛星,重約2千克,屬于標準的2U結構。衛星搭載了離子與中性粒子質譜儀、業余無線電轉發器、低分辨率CMOS相機3個有效載荷,用于開展大氣低熱層組成研究、業余無線電轉發通信與空間攝影任務。據悉,“約翰·格倫”號飛船將在4月22日與國際空間站完成對接。“紫丁香一號”計劃在對接3個月后,通過空間站機械臂釋放入軌。 2015年9月20日7時01分,由哈工大學生團隊自主研發的“紫丁香二號”納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搭乘“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成功入軌。“紫丁香二號”是當時我國首顆由高校學子自主設計、研制、管控的納衛星。
QQ截圖20170419210733.png (135.97 KB, 下載次數: 152)
下載附件
2017-4-19 21:09 上傳
QQ截圖20170419210751.png (439.55 KB, 下載次數: 198)
下載附件
2017-4-19 21:09 上傳
有別于以往由教師研制的“試驗一號”“試驗三號”“快舟一號”“快舟二號”“吉林一號光學A星”等小衛星,哈工大“紫丁香一號”“紫丁香二號”系列納衛星是為了培養新一代復合型優秀航天人才所做的創新與嘗試。哈工大通過組建學生微納衛星研發團隊,支持學生自主設計、研制、管控衛星,使學生獲得最大歷練,同時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做出有益嘗試。 團隊累計吸納了100多名哈工大學子參與設計與研發,凝聚了航空宇航、力學、計算機、控制、機械、通信、電氣、熱能、化工等9個學科的本科生、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是一支學科交叉研制隊伍。此次“紫丁香一號”主要匯聚了韋明川等13名骨干學生。 目前,該團隊正在承擔第三顆衛星——中俄工科聯盟支持的阿斯圖納衛星設計與研制任務。 為確保團隊可持續發展,哈工大在“雙一流”建設中,還專門規劃打造了全國首個學生納衛星研制工場,支持與鼓勵校內外學生實現與衛星任務相關器件、單機、部件、系統、整星等各個不同層次的創新與實踐。工場初期可支持40人/年學生創新任務,后續規劃至100人/年。 . H! J* f: Z2 J/ O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