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未來第一站 于 2017-5-2 21:54 編輯 - ^. q' I$ |% d& y9 X2 E4 @' j
6 y* i$ j8 } i# h$ R$ A: j6 m- B
近日,中科院自然科學史所在京宣布,籌劃30年、編寫20年的《中國傳統工藝全集》正式面世。耐人尋味的是,作者和出版商在該書完成之際便遺憾地說:《全集》“不全”。 《全集》于1996年啟動著錄出版工作。從2004年至今,《傳統機械調查研究》《金屬工藝》《漆藝》《陶瓷》《金銀細金工藝和景泰藍》《造紙·印刷》《歷代工藝名家》《制墨·制硯》等20卷相繼出版。 中科院自然科學史所所長張柏春指出,中國的傳統工藝源遠流長,成就輝煌。但在中國古代,手工藝卻被視為“末技”。“從先秦到清末的三千年間,比較系統地記述傳統工藝的只有《考工記》和《天工開物》兩部書,但像印刷、刺繡等都沒有收入。此次出版的《全集》,記載的工藝將近600種,涵蓋傳統工藝的全部14大類。”
QQ截圖20170502214511.png (921.9 KB, 下載次數: 121)
下載附件
2017-5-2 21:45 上傳
華覺明副主編說,照著這部書,就可以復原傳統工藝進行制作(生產)。 遺憾的是,在非物質遺產申報中新發現的一些傳統工藝未被著錄到《全集》中。該書主編、中科院原院長路甬祥曾建議,《全集》作為大部頭的文獻性著作,可以效法《大不列顛全書》,過若干年修訂再版,使之更為完善。 歷時20年出版的《中國傳統工藝全集》,共20卷20冊,1200萬字,圖和照片1萬4千余幅,參與編撰的學者,藝人達340余位。這樣成系列、大部頭的文獻性學術專著,堪稱國家科學文化事業的一項基礎性建設,對傳統工藝的傳承、振興和學科發展將起到重要作用,正如朱培初、宋兆麟等著名專家組成的評審委員會的評語所說,“此項研究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為維護中國的文化命脈和維持民族精神特質作出了貢獻,對相關學科的發展也將起到推動作用。”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華覺明、譚德睿、祝大震等有識之士便制定了《中國傳統工藝保護開發實施方案》,并發起成立了中國科技史學會中國傳統工藝研究會,以聯合學者群體,在國家尚未立法保護傳統工藝之際,先將既有的研究成果撰述成帙,以備他日之用。這一構想得到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院士和大象出版社周常林社長的大力支持,得以在1996年率先啟動,1999年列為中國科學院重大項目和新聞出版總署的重點書目。從2004年起,《全集》第一輯《漆藝》、《陶瓷》、《金銀細金工藝和景泰藍》、《造紙·印刷》、《中藥炮制》、《金屬工藝》、《絲綢織染》、《民間手工藝》、《文物修復和辨偽》、《釀造》和《歷代工藝名家》共14卷分為13冊相繼出版。適逢非遺保護在全國展開,社會各界迫切希望了解傳統工藝的內涵和價值,《全集》各卷也為有關工藝申報名錄提供了科學依據。因而,這套書受到了廣泛的歡迎,2006年榮獲新聞出版總署優秀出版物大獎。 ,《全集》著述于20、21世紀之交,是300多位專家、學者在當代科學技術高度上,對傳統工藝作了翔實細致的現場考察、分析論證和編集撰述的集體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也許可認作是《考工記》和《天工開物》在當代補編和續編的一種嘗試。 這里有個地址提供前十四卷的PDF版下載,有興趣的社友可以下來看看。 http://www.xuexi111.com/jiaocai/113395.html
QQ截圖20170502214625.png (82.95 KB, 下載次數: 123)
下載附件
2017-5-2 21:47 上傳
8 [4 b/ n- t/ E!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