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合理扯淡 于 2017-5-13 16:05 編輯
% x' h/ N" w4 b+ I2 y$ {1 Q" {
7 |/ m: M X4 Q6 R8 \ 某機械公司,因趕上一波行業熱潮,發展迅猛,在一年多時間內從不到200人發展到600多人,并成功上市。說到這里,估計很多人已經聯想到了:如此快速的發展,隨之而來的可能就是極混亂的管理。這里說到的這家公司也不例外,規模擴大以后,原來本就不太好用的那一套管理方式,更是明顯不夠用了。看著接回來的大把訂單卻趕不出來,這下可急壞了老板!
& E% z1 r" E A% N% @
老板認為跟著他從游擊隊轉型到正規軍的一幫管理人員,已經跟不上公司發展形勢,于是花重金(足以讓那幫公司元老妒忌的待遇)從同行業一國際知名企業在中國的工廠,挖來一個管理人員任副總,這位副總還帶了兩名中層管理人員(這兩人的待遇也足以讓公司原來的中層們忍不住想要給他們使絆) 2 F' {, F% V i- t) P& F4 W; M
副總三人到任后,原樣照搬原外企的管理模式,完全不顧雙方現實情況的巨大差距。同一型產品,雙方價格差距在2~3倍,所以從原材料到設備配置再到裝配測試都差距極大,質量要求和成本壓力自然也不是同一水平。副總等人按外企模式提出的整改措施,在當前的現實條件下,是很難、甚至根本無法完成的,但他們卻粗暴的把原因歸咎為員工的素質低、不配合。并且他們采取的是高壓管理,在工作中遇到不如意的地方,總是脫口而出:“你們這些人水平太差了”,“信不信我開除你”之類的話。 - Z. V7 S% B' m
毛主席說過:哪里有壓迫,哪就有反抗。于是不出三個月,班組級的罷工發生了三次,100人左右的分廠級罷工發生一次。老板即使再信任這副總,也不得不妥協。副總三人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于是畫風一變,開始學著跟工人和各級管理人員搞好關系,于是慢慢又走回原來的老路。但是前面的所作所為已引起公憤,即使想努力挽回也無濟于事,半年后,打包走人。 # N# k' p! C/ |6 m8 Y* c+ K
“新人”與“老人”之間的角力,老板的病急亂投醫,一番勞命傷財的折騰后,一切照舊。 這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式案例,叕一個“外來和尚會念經”的故事。一直搞不明白,為什么這樣的故事會一次次在我們身邊上演。 - v) [+ B# H. U" y. X9 a" p
近來流行講存量和變量,聽得多了,突然發現,似乎很多老板眼里:“自家的和尚”就是存量,“外來的和尚”就是變量。當老板自己不太會“念經”時,“自家的和尚”念得好不好,他就不知道了。這個時候,最粗暴的方式就是需要一個對比,找一個“外來的和尚”參照一下,似乎也就理所當然了。
+ P) R4 a# T; P0 |0 Z! d8 t
但是,當老板關注的重點在于“外來的和尚”,而不是“會不會念經”,以及“會不會念自家這本經”的時候,悲劇就是注定的了。
3 F, H" A l' j5 w5 Q/ A3 N'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