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中西文化的知識含量
下面幾篇要講人和知識的關系。前面講了人和人的關系,寫得比較快。回頭來發現,不講清楚人和知識的關系。人和人的關系也講不透。當然,最后要講企業和產品。
我國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被列強敲開國門到現在有175年。若以1861年,曾國藩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為洋務運動實際操作的起點,引進西方生產技術也有154年歷史。目前是個什么狀況,我看到官方媒體曾經報道說,走了一條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路子。我們不說制度,思想,單說這個工程技術的學習,為什么就這么的難?
佛教對于中國傳統文化而言,那也是一種異質文化。當初佛教進入中國,被中國接收吸納,都沒有如今引進西方技術這般艱難。 80年代梁漱溟曾在光明日報重彈其東西方文化觀(文化三路向說)。西方文化面對的是物質之類的“低問題”。印度文化面對的是人自身精神需求的“高問題”。中國文化面對的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問題,“意欲持中、調和”。人類的文化路向是西方文化到中國文化,最后到印度文化。他說:“我總覺中國古時天才比西方古時的天才要高些,即此便是中國文化產生的緣故。”
我是從知識含量這個角度來看中西印文化的。
文藝復興時代以來的現代西方文明是建立在知與識的基礎上。特點是知識量大面廣,分門別類,層次繁多。要掌握其中的一小部分,也要下笨功夫。其追根溯源,要到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那里。
我是把知與識分開來理解的。知是我們常說的知識,識是指識別力,運用知識的能力。比如鑒定古玩,拿出一個瓷瓶來,某人告訴你,唐代的是什么樣,元、兩宋,明清的如何,可以說得頭頭是道。但是要他鑒別瓷瓶的年代,他鑒別不了。或者把河南的仿古瓷,鑒定為北宋官窯。產地可能蒙對了,年代不對。這種人叫知道分子,或者稱為有知無識。這也是陳寅恪和錢鐘書的區別。
印度文化,是排斥知識的,沒有知識含量。中國文化,討論其主流的儒家文化,有一定知識含量,但含金量不高。孔子教弟子:禮、樂、射、御、書、術六藝。孔子晚年刪《詩》《書》、定《禮》《樂》、修《春秋》、序《易傳》,將它們作為教材教授弟子。孔子之后,六藝教育與六經教育成為儒家教育兩大傳統。
對于具體的知識,孔子的態度是輕視的。從樊遲請學稼就可以看出來。孔子對種地的是根本不感冒。樊遲離開后,他說,樊遲是小人。《論語·衛靈公》中孔子說過: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孔子對當官的學問感興趣。農工商等具體事務的知識他看不起。這和亞里斯多德興趣廣泛,被稱為“最后一個精通所以知識的人”形成鮮明對比。
不過西方也有聰明人。中國也有笨蛋。中國的墨子對待知識的態度就和西方類似。西方的聰明人如黑格爾,用辯證法,正反合,能找到真理。閉門造車就夠了,用不著那么費事。
說文化,太大,太虛。我們說說思考方式和生活態度,更具體一些。比如說有案子要你斷,你會用什么方式思考判斷?我相信老吏斷獄,要依靠豐富的經驗知識和長期磨練出來的鑒別力。美國培養法律人才,其實也是這一套。有部電影《力爭上游》The Paper Chase, 講的是哈佛法律系的真實故事。據說這也是我國法律系的學生的必看電影。美國法學院的學生學得很辛苦,要學習大量的案例,理解案件背后的法律邏輯。判案時還反復爭來辯去的。可是用辯證法找到真理指導下的前蘇聯,就不用這么羅嗦。一肅反,批量的案件很快高效率的就判了,多痛快。
我們當初為什么吸納印度佛教很順利,因為那是沒有知識含量的文化。六祖惠能只是一個文盲樵夫(也有人說他是裝作文盲),聽法即悟,繼承衣缽。這種便宜的好事,誰不喜歡。現在學習西方的那一套很難,有人說是我們的開放性不夠。 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我們現在的東東,不就是從西方學來的。我們為什么偏偏學利用辯證法發現的真理,說穿了,沒有什么知識含量,學起來不費事。
知識含量高的文明包容知識含量低很容易,倒過來就難了。
我們才不喜歡那種分門別類,層次繁多的知識體系。一個人下了笨功夫,還只能學到一門專門的知識。西方有很多笨蛋公司,發展了百把年,還只是守在一個狹小的專門領域里,就是中了“術業有專攻的毒”。我們精于悟道,相信一通百通。所以有人說,你能行,那你把所有的都玩了。這種250,西方肯定沒有。
說到這里,有人會問,既然印度文化的知識含量連儒家文化都不如,那為什么印度人在美國的表現比中國人強? 印度人比中國人強的是人際關系,對知識和技術的掌握還比不上中國人。你看各種科技大獎的獲得者,美國華人無論是按人口比例還是絕對人數,都比印度人多。
接觸過印度人就知道,印度人的心態比較平和,所以他們容易抱團。印度人管理層人多,技術大拿人少。
再說說日本,為什么比中國工業化快速。從企業層面來看,日本企業內部的人際關系和諧。利益分配比較合理均衡。我們羨慕國外工匠的工作待遇和穩定性。工匠是要有企業來養的。日本企業可以養士,這是它比咱們強的地方。對待學習西方知識,日本是笨笨地學。咱們是投機取巧的學,學到的也是西方式的投機取巧。需要下苦功學的真知識,沒有學到手。學來的東西,忽悠人的以外知識為零。這些新的忽悠方法,關起門來哄老百姓可以,想用它去對付鬼子,就不靈了。
制造業的困境與出路,我的深度思考(1)
制造業的困境與出路(2)(3)
制造業的困境與出路(4)(5)
制造業的困境與出路,我的深度思考(6)
制造業的困境與出路(7)
制造業的困境與出路(8)
制造業的困境與出路(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