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0年前,“德國制造”和“中國制造”并無二致,也是廉價產品的標簽。但經歷100多年的變遷,“德國制造”成為一種風靡全球的完美品質象征。小到一支鋼筆,大到一臺家電,能夠擁有一件德國制造的產品總是件讓人驕傲的事情。德國制造,代表著高標準和嚴要求。 大規模、系統化的職業教育創造了高素質勞動力,保證了“德國制造”的口碑。 德國初中生畢業后,75%以上都直接進入企業和職業學校接受職業教育培訓,德國法律賦予職業教育證書與普通學歷證書同等的地位,且兩者可互通。德國人最看重的“工作的資格”絕大多數是靠職業教育實現的。這種教育體制被稱為“雙元制“,一直以來,德國被認為是職業教育最發達和最完善的國家,而”雙元制”是德國普遍采用的職業教育理念,它為德國企業培養了大批人才,并有效推動了德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通過”雙元制”的教育體制,企業與技工之間形成了某種默契的共贏。據官方統計,企業每年花在一個學徒身上的凈成本平均大約在8700歐元,雖然開銷不菲,但一個技工一輩子只服務于一家企業的情況并不少見;在經濟危機期間,這些學徒出身的老員工愿意減少工時變相減薪,而企業也盡可能保住他們的職位。 除了出色的技術工人,成就德國制造的還有企業持續不斷的創新。德國企業的研發投入高得驚人,在歐洲共獲得了超過13萬項專利,雖然專利并不代表一切,卻能從某個角度反映出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創新能力。 不僅注重技術的持續性改進,而且重視長期戰略研發。不難發現”德國制造”風靡世界的秘密:穩定且高素質的人才供給、高比例的研發投入,加之家族企業對于決策和執行的高度統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