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年前曾有位美國學者做過一個比較,發現當時中國工廠的工人薪資不足美國工人的1/20,同時生活成本是美國的一半。當美國工廠工人時薪23.32美元,另加雇主還要支付每小時8.47美元健康保險時,中國工人當時的時薪只有1.36美元,社保成本未知。
以不足美國工人1/20的薪酬如何負擔接近美國1/2的生活成本?這種嚴重的分配不均讓中國工人薪酬上漲成為必然趨勢。到2016年,中國勞動力成本已經和美國的差距幾乎可以忽略,在美國每花費1美元的勞動力成本,在中國也大概需要96美分。這還并沒有考慮到物流成本。
很多人將中國制造競爭力下跌歸咎于勞動力成本走高。如果這個邏輯正確,那德國和瑞士這種勞動力成本奇高的國家早就不應該有大規模工業生產了,這兩個國家勞動力成本比美國都高出20%到30%,但恰恰是他們在制造業的金字塔頂端游刃有余。產品附加值高,自然勞工創造的利潤也高,勞工的價格就不會對企業的成本產生劇烈的影響。
以往中國制造講究“短平快”,中國工廠買中國制造的便宜機床,5年后設備報廢直接更新。但這幾年開始,越來越多的中國廠家愿意買德國的機床,雖然價錢可能貴幾倍,但產品質量得到提升,而且從機床的使用壽命來計算單位成本投資,反倒更合算。使用過程中也減少了因維修設備而耽誤工期的情況發生,與客戶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
成功的歐洲制造企業靠的是產品品質和技術創新,還有一種不浮躁的心理。
令人細思極恐的是,借助高度自動化和商業模式的改變,以后歐洲制造不僅會繼續把控高端精密技術生產,還可能收復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部分江山。勞工價格本身對未來制造業而言,本身就已經不再是決勝要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