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困境,困惑
大半年前,還是在暖和的春天,已經從機械社區社友們的帖子里感到制造業的陣陣寒意。
我看到了社友們提出的種種問題,大如老鷹版主的“產業鏈落后是無解的嗎?”小到“我們為什么做不好螺栓?”
社區里提出的問題,讓我想到另外一個問題。那是耶魯的經濟學者陳志武提出的:中國人為什么勤勞而不富裕?他專門寫了一本書,來解答這個問題。我無緣看到他的書。只看到記者對他的采訪。他的答案是:政府過多的管制和高稅收。他的解決方案是減稅。
他說的影響民間財富增長的兩個因素可以說是眾所周知。政府的管制過多(需要政府批準的事項太多)影響產業的一個例子是汽車業。以前為了保護汽車業的國營企業,民營企業想進入汽車制造業幾乎沒門。讓民營企業在汽車行業起步太晚,實際上拖了整個汽車產業的后腿。
另外一個例子是航空制造業。我國的低空空域遲遲不開放,這樣就讓小型飛機和直升機失去了市場。我國的民用航空制造連巴西都不如。現在還政府忙著砸大錢去造大飛機,919, 929。 商用小飛機都造不好,怎么可能造的好難度更大的商用大飛機?正確的路子是,低空空域開放,有很多公司、個人玩小飛機。這樣才有人才和技術的積累。我知道國外好的飛機設計師,有的就是飛行器設計世家,有的從小玩飛機。上大學時在業余時間就可以造出人駕駛的小飛機了。沒有這個群眾基礎,怎么會有頂尖的人才?沒有好的設計師,怎么設計的好大飛機。
但是市場準入與政府管制的問題解答不了為什么連馬桶蓋都造不好的問題。政府可沒有限制誰,不讓造馬桶蓋。
稅收過高的問題,他也沒有講清楚。高稅收的國家如德國、瑞士、瑞典、芬蘭,其人均收入不差,制造業品質優良。關于稅負問題,李煒光講的比陳志武好多了。
稅負涉及到公平問題,不光是收進還有支出。用到哪里去了,甚至比稅率高低更重要。背后還有憲政問題等等。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economics/dongjian/20151029130083.html
最近杜老去世,我看孫大午貼出他前幾年與杜老的對話中,孫說過幾句:從現象上看,農民的需求是減負,給予國民待遇,實質不是減負的問題。……..中國農村的實質問題是權力和資本對農民勞動的限制和剝奪,農民的自由勞動權力的喪失。
孫大午看到了錢背后的人的問題。比陳志武就進了一步。
中國人勤勞而不富裕,還是不能創造更多的財富,沒有本事造出高附加值的產品。我們要問為什么中國人沒有辦法創造出更多的財富?
中國人不光是在中國勤勞而不富裕,在美國和印度人比也是如此。根據統計資料,在美國印度裔的家庭平均收入一直高于華人。而且,中國大陸去的家庭,一般都是夫妻雙職工全職工作。但印度裔家庭,很多都是丈夫一人工作。這樣比較,咱們就更慚愧了。
陳志武的答案顯然太過膚淺,回答不了他提出的問題。
說到人的問題,我們都知道魯迅曾經批判過國民性。揭露國民性的陰暗面。把改造國民性作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方法。現在還有很多人 認為魯迅對社會和國民性的批評很深刻。
我接觸過不少美國人,還有從不同國家到美國來的人。沒有發現基本的人性有什么不同。經濟性和人性緊密相關,它還有一個經濟人假設。如果中國人的國民性真的和世界其他國家人民不同,那豈不是要專門設立一門中國人經濟學。
國民性改造就更荒謬了。我們都知道,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哪里有什么妙法來改造國民性。不要說別人,夫妻之間,如果一方要改造另外一方,兩個人最后非以扯皮吵架離婚收場不可。基本的人性不可以改造,但人在公共空間的行為可以由契約加以約束。人和人相處,還是要相互寬容、體諒,不要想著去斗爭、改造別人,這才是正道。
半年前就想寫一篇如何走出困境的帖子。可是一下筆,就發現不好寫。 主要不是想寫那種泛泛而談,浮在表面滑行的文章。 陳志武的解答可以說是膚淺,魯迅改造國民性的辦法,只能說是荒謬了。
還是要把問題的深層癥結找到,再提出解決方法。我不敢說我提出的方法就那么靈驗。但值得一說, 因為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我看到的說法,大都是對種種現象的批判。說的都是毛病、問題。這就像我們學習產品設計,我們不能總是面對低劣的設計,去挑劣質設計的毛病。當然面對劣質設計,我們可以學到減少設計中的錯誤和缺陷。但是我們還是不知道如何作出一個好的設計。我們還是要多了解和琢磨那些優秀巧妙的產品的設計。把好的設計吃透了,自己去做,就容易多了。
要講清楚如何走出困境之前,要把西方社會、歷史、文化等方面和創造財富有關、好的方面說清楚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