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剛剛碩士研究生畢業的張揚,應聘到一家在海外有多家分公司的國企工作,工資高不說,時常還有出國考察的機會,3年內有車有房不是夢想。就是這樣一份讓同學羨慕不已的工作,卻在一個月前被張揚辭掉了。 “你能想象每天上班的工作內容完全一模一樣嗎?那種感覺太可怕了。”張揚癟著嘴說道,“如果繼續在這里待下去,基本可以預見我退休前的最后時光——和現在別無二致,只不過我老了。” 像張揚這樣,“一言不合”就辭職的人還不在少數。據麥可思研究院今年發布的數據顯示,2011屆本科生畢業3年內平均雇主數為兩個,8%的本科生畢業后有4個及以上雇主,38%的人畢業3年內僅為1個雇主工作過,不到40%的人能在一個工作崗位上待上兩年依舊“癡心不改”。 * o; Y" G2 q6 N
和張揚一樣,剛工作兩個月的李麗,最近也在為要不要換工作而糾結。1990年出生的李麗是貴州某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專業的一名應屆碩士畢業生,在校期間學習成績不錯,還沒畢業就被一家環境檢測機構看中,從事環境檢測工作。然而工作一段時間后,李麗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公司規模小,制度也不完善,經常需要熬夜寫檢測報告。”最讓她難以接受的是,上司有時還會暗示她造假。 北京某高校法學院畢業的貴州姑娘陳婷婷也有類似的經歷。本科畢業前夕,她進入了貴陽一家私企,在辦公室當文秘。入職沒多久,她就發現自己和頂頭上司“氣場不合”。入職不到5個月,她毅然決定辭職。陳婷婷說,工資不高不是自己辭職的主要原因,畢竟自己剛畢業還不指望能夠領取高薪,但看不慣上司所作所為,也不想讓自己去改變。 “我跟老板談了下,看能不能適當地提高一下加班工資。老板的回答是,再等一年看看。”得到這一答復,周末回家思考了兩天后,陳婷婷“友好”地向公司提交了辭職報告,“我的付出和收獲不成正比。” 公司沒有挽留,陳婷婷的第二份工作結束了。 1992年出生的張斌,去年大學本科畢業,到現在一年多的時間,已經換了3份工作。張斌自己總結,離職最重要的原因不是對薪資待遇不滿意,而是覺得公司氛圍不好,或者是和同事相處不融洽。在他看來,工資多少無所謂,只要能養活自己就行了。但是每天花費最多時間的事情是上班,要是干得不開心,那就太委屈自己了。 面對周遭人的不解,張斌解釋,不是自己想要跳槽,而是現實情況的發生讓他不得不重新考慮和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為了自己的人生目標,跳槽是唯一的選擇。在張斌看來,一天8個小時都是在上班,上班時間不開心,那人生還有什么意思? 準職場新人的“閃辭”現象,近年在大城市越來越突出。對此現象,各方褒貶不一。在貴州甕福集團人力資源部李可經理看來,90后頻繁跳槽凸顯了這一群體的特征,相比60后、70后注重團隊精神,90后更注重個人發展需求,更注重內心感受,而且更講求自我價值的實現。 智聯招聘2016年首次發布的“90后職場肖像”報告稱對于就職單位的選擇,90后的個人興趣高高凌駕于發展空間和薪資水平之上,在他們眼中,“金飯碗”并沒什么了不起。在首鋼水城鋼鐵集團人力資源部部長申燕看來,除個人發展需求,社會變革也是90后頻繁跳槽背后的一個原因。 根據智聯招聘統計發現,與70后、80后找工作求穩定、謀高薪不同,90后普遍認為工作不只是滿足生計這么簡單,能夠滿足興趣、實現人生意義更重要。有62%的90后表示擇業時更看重是否有符合自己興趣的發展空間。他們偏愛自由開放的企業文化。從調查結果來看,有73%的受訪者贊同“開放自由、相對寬松”是最理想的企業文化,僅有13%的受訪者可以接受“嚴格守序、集體高于個人的傳統企業文化”。: C0 S6 p, x* U' F
那些能夠提供彈性工作時間、額外帶薪年假、配備固定班車等“軟福利”的企業更容易獲得90后的青睞。同時,在追求自由的風格影響下,大部分90后都明確表示反感辦公室八卦和職場潛規則。$ b" |; d% ^0 A6 W
|